「数据分析师」这个职位,不同的公司,不同的行业,对于它的理解,以及它覆盖的工作范围不太一样。在有些传统行业,数据分析师工作重点是「做行业报告」等;在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,职位区分比较明确,数据分析师大部分时间只做产品和运营的分析工作,至于「基础数据处理」、「搭建数据产品」等等不涉及;在创业公司等相对小型公司,「数据分析师」要干的活可能要不仅仅是「产品和运营分析」,「基础数据采集和处理」,「数据产品搭建」都属于「数据分析师」的工作范围。
明确了数据分析师的工作范围,大概也就清楚了每天要做些什么,比如:
·产品和运营的数据提供(正常分析师工作)
·基础数据采集和处理(类似ETL工作)
·数据产品的思考和搭建(类似数据产品经理工作)
·数据价值的挖掘(类似数据挖掘工程师工作)
每日的工作流大概如下:
上午:日常项目的跟进,包括跟产品,运营,开发同学的沟通,这部分主要通过Tower和项目PM每天的邮件来互相协作和周知进度,当然,每个项目会有5-10分钟晨会;
每天不定时:日常运营需求的沟通比较多,这个主要是面对面,固化需求以后,邮件周知和记录;
下午晚点和晚上:数据平台自己的活,包括基础数据开发、数据产品搭建等等,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安排时间完成。创业公司的一个优点就是人员相对少,大家互相协作都是面对面。
如何进行时间和日程管理?
数据分析师工作因为涉及内容比较多,所以经常会被产品/运营叫过去讨论某些项目,营销活动,等等,或者,被不同业务线主管召唤,讨论如何对某个业务线效果进行深入分析,所以,很多时候自己计划的「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」,基本得不到保障。就算得不到保障,每天早上过来以后,也要大概列清楚今天要干的几件事情,提醒自己去抽时间做完。每做完一件事情,就划掉。尽管有很多工具使用,比如,Trello,但是我还是喜欢一个笔记本,一支笔的方式。
时间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,只要你想要,它就来到你身边。比如,我想晚饭后来写采访的内容,就会拒绝同事邀请去做其他事情。我看过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,也尝试过「番茄」等各种方法,最后发现,任何想基于「时间安排」去做「时间管理」的方法都很难有很好的效果,反而,基于「待做工作」来做时间管理,更合适。
比如,今天需要做三件事情,按照轻重缓急排序,1)2)3),然后就开始做,不想需要多少时间做完,尽量自己控制时间把它做完。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很糟糕,万一做不完怎么办啊。其实,你自己尝试一下就行了,为什么自己会不得不、不情愿也要做、非要做完。因为,第二天工作又来了,今天做不完,明天这些工作还是你的。除了一浪一浪每天工作的累加的压迫,它更需要一个人的「自律」。如果有点时间就刷微信,微博,或者找同事闲扯几句,很容易打断工作流,所以最好是一气呵成。不管计划如何完美,如果没有「自律」,也没有结果。
数据分析师的思维是如何练出来的?
可能提到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,「思维」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词。或许这个跟数据分析师思考比较多,沟通过程中更理性,让大家得到的错觉。个人觉得,任何一个职业,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思维体系和一个好的思维方式。数据分析师的思维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。比如,每个人的思维是一条道路,条条大道通罗马,虽然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,但是可能得到的结果一样。
想知道数据分析师思维,首先要了解「思维」是什么,bing一下,得到「思维」的定义:
①思维与“感性认识”相对。指理性认识,即思想;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,即思考。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。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,通常指逻辑思维。
②与“存在”相对。指意识、精神。
显然,定义①是我们这里想讨论的思维。这个定义也清楚的说明了思维是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。
数据分析师通过数据来认识产品/业务,所以,它确实有一套跟别人不一样的思维,即「类统计学的逻辑思维」。除了这个之外,其他基本跟其他同学一样。
从我打篮球、乒乓球的经历,加上5年数据分析师的体验来说,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就学会某种思维方式,主要还是要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案例多踏几个坑,多开拓眼界来学习。所谓「九折臂而成医」,大概如此。
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我平时常用的方法:
-看书,看别人的总结。
学习大牛是如何认识世界,分析案例,比如《穷查理宝典》——查理芒格,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——李笑来,《系统思维》——德内拉•梅多斯,等等,分析为什么这些作者的思维如此的独特?我和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为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