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赫的个人主页-品牌公关专家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?
2020-6-16 徐赫-赫伊网络


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呢?



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告诉你:



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,目标要明确,可量化,要遵循SMART原则;然后再把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,先实现一个小目标,再实现一个小目标,就这样拾级往上……



比如:我想读书。那么,先设立一个目标,一年读50本书,再对它进行拆解,大约就是每周读一本书。接下来,就是每周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,就可以了。



这看起来非常合理,但是,你真的觉得有用吗?



很多时候,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什么用:它并没有真正帮你解决问题,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“降维”了,给你一种“我能解决问题”的错觉而已。



什么意思呢?像上面的例子: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,是为了完成“读了多少本书”的成就吗?不是的,读书是为了求知,而不是为了凑数量。



但是这种方法,就会告诉你:数量等于目的。“求知”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,不好定义,我们把它量化,你只要读50本书,就行了。



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?你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,把一本书翻完,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、理解它、内化它。



这就是一种降维:



求知是一个多面体,读书的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“面”。但在这种“目标设定法”的推动下,你就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“体”,从而,你的眼里只能看到这个“面”,掉入盲目追逐结果的“KPI陷阱”。



同样,减肥的目的是“减掉30斤”吗?不是的。目的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态和生活模式;学英语的目的是“背5000个单词”吗?不是。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读懂英语文章,能够跟别人沟通。



但在这种模式下,就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:冲着“减重”的目标,辛辛苦苦减了30斤,没多久却又反弹了回去;一门心思背单词,记住了5000个单词,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到生活中……



我想,这应该是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扰。



一、从建立框架到优化系统



那么,什么样才是更好的“做成一件事”的方法呢?



我想先跟你分享一个例子:创业



很多人对“创业”可能有一个误解:要创业,我得要有一大笔钱,要组建一个团队,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,完善的供应链,吭哧吭哧埋头开发一个产品,把它卖出去,投入再生产。等等。



实际上,绝大多数成功了的创业,都不是这样的



大多数创业模式,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,想办法去满足它。挣到第一桶金之后,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,引进资源。



客户太多,应对不过来,于是雇客服,找人对接。



产品大受欢迎,需要规模化,于是拉技术、找研发。



团队做大了,需要避免法律问题,于是组建法务团队。



……



慢慢地,从一个人,到两三个人,十几个人,几十上百个人。缺什么,补什么。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,再去扩充它、优化它,一步步把它做大。


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? 思考 好文分享 第1张



简而言之:一家公司,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零开始凭空出现的,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单的系统,跑顺了,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、改进。



它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优化出来的。




在系统论中,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,叫做加尔定律,讲的是同样的道理:



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,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。



反之也是一样的: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,也不可能让它起作用。你必须重新开始,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。



——Gall's Law, by John Gall




这跟我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?



实际上,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,既不是一蹴而就,也不是拆分目标,而是:你能否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、最简单的模式,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,最终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。



看起来可能有点抽象,我举一个例子来讲:



许多人会知道,我是一个工具控,经常会试用新的工具。那么,我是如何学习使用一个新工具,使我能够挖掘它的所有特点,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呢?



我一般会做这么三件事情:



1)设定框架。



我会先从整体的视角去理解,这个工具跟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差别?它的设计思路是什么?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?它的优缺点是什么?有哪些主要功能?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是什么?等等。



先对它的整体结构,拥有一个大致的框架。



2)建立系统。



然后,我会拎出它的某一项功能,用它来解决我在生活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用它来替代掉旧的解决方式——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系统。



随后,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,熟悉这项功能,直到成为习惯。



3)优化完善。



当这项功能我已经完全掌握了,不需要再主动、刻意地去练习了,我会再拎出一项新的功能,把它增添到(2)里面的系统上,重复它,直到熟练掌握。



简而言之,也就是三步:先建立框架,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系统,最后不断去优化它,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。



这就是我想跟你分享的方法。



二、“眼高手低”法



我把这套方法,称为“眼高手低法”。



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?因为它有两个特征。



一方面,你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,来指导你的方向和思路,这是“眼高”;另一方面,你需要先建立一个最简单的流程,先把它跑顺,再对它进行优化、完善,一步步实现你最终想要的样子,这是“手低”。



许多人常犯的问题,恰恰正好在于“眼高手高”和“眼低手低”。



前者,是一种对“变得更好”的迫切期待,恨不得今天学一样东西,明天就能消化吸收、内化应用。期望着有一种立刻见效的方法,能让自己立刻摆脱坏习惯、改掉坏毛病——这是非常不现实的。



真正有效的改变是什么样的?它永远是渐变,而不是突变。



是当你回顾过去时,连自己也感到惊讶:我过去怎么会是这个样子?——一切就发生在不知不觉、潜移默化之间。


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? 思考 好文分享 第2张



要实现这一点,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系统。你身上的每一个特征、因素、性格,都是构成你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。接纳它们的存在,去直面和理解它们



然后,从中去寻找薄弱点和瓶颈,给它们施加相应的力,让整个系统慢慢地作出调整,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运转。



所以,我经常跟学员和读者说:



你学到的知识,不要想着立刻能全部消化、用起来,而是先拎出一个方法,去生活中找场景、找问题、找需求,有意识地应用这个方法,把问题解决,再去体会新方法和旧方法之间的区别,感受它带给你的反馈。



像这样,一次次练习,直到把一个方法掌握内化了,再拎出另一个方法,以此类推。



这是前者。后者呢,则是前面讲过的降维。把达成目的所需的手段的一部分,当成是目的本身。这就是舍本逐末了。你永远只能奔走在靠近它的路上,而没办法真正地抵达它。



所以,一个更好的模式是这样:



我知道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,也知道现在跟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,但不要紧。我先试着调整我现在的状态,让它朝着想要的结果前进一步。



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,我适应了这个新的状态,再给它施加一个力,让它再移动一步……



在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之中,我会更加了解自己,也更加了解理想的终点。最终,我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。它未必是最开始我想要的,但一定是一个更有益、更能够发挥我的价值的。



设定框架,而非设定目标;优化流程,而非坚持行动。



这才是更全面提升自己、把事情做好的方式。



三、把改变的框架融入你的生活



让我们用几个例子,来看一看这个方法的具体应用。



先看第一个例子:读书。



传统的思路,可能是这样的:我今年要读多少本书,要写多少页笔记,要输出多少篇文章……这些不是说不好,但停留在对它们的追逐上,其实意义不大。



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?



首先,设置一个“框架”:



我想通过阅读,达到什么样的结果?



我希望了解哪些领域?我期望在这些领域上面达到什么水准?



这些领域之间有什么关系?它们的学习路径、脉络和基本框架分别是什么?



——先搭建框架,后面再往框架里填充东西,才会事半功倍。



然后,专注于设计一个最简单的“阅读系统”。



比如:我先试一试,每天下班后读1个小时的书,再试着把读到的内容做成知识卡片、写成短文。就这样先尝试一周,看看效果。


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? 思考 好文分享 第3张



一周后,对这种阅读学习方式进行复盘和检查:



这一周,我读了哪些内容,做了哪些卡片?



这些内容我真的吃透了吗?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、帮助我去思考吗?



它距离我“了解这个领域”还有多远?



我的时间精力允许我继续保持这种模式吗?是否需要进行调整?



如果需要,就对这个阅读系统进行微调,再尝试一周看看,依次循环。



直到我觉得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模式,已经使它融入了我的生活,并且每一天的收获也令我满意,那么,就可以再从其他的方面去思考微调。比如:



换一种信息输入形式呢?用视频、课程来替代阅读,会不会更好?



换一种做笔记的方式,比如,直接把笔记写成文章,发布出来?



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鞭策、鼓励,互相探讨交流?……



你会发现:框架本身并不会限制这个系统的形态,它完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。



也就是说,它处于这个框架的范围内,不断地接受我们给它营造的环境,给它浇水灌溉,让它自由生长,演化、“生成”出不同的模式。



再看一个例子:健身。



为什么许多人减肥之后会容易反弹?原因就在于:



我们每天的规划和行动——比如减少热量摄入,完成定额的运动量……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:让自己“看到”体重的下降。而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

什么叫生活方式呢?可持续的,无需费力的,才是生活方式。如果你把每一次健身都当作一种任务,一种苦差事;每一次吃饭都要精挑细选算上大半天,这种方式可持续吗?肯定是不行的。



所以,更好的方式是,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状态。



先从最简单的锻炼做起,比如简单的HIIT和有氧。在这个过程中,去体会锻炼的乐趣,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改变:比如,精力更旺盛了;不容易腰酸背痛了;头不痛了……



那么,你就会慢慢地把锻炼变成一种习惯,乃至于停不下来。



接着,再从饮食入手。戒掉晚上的零食,计算一下自己的营养摄入,安排好自己每天三餐的大致比例,一点一点改善。直到你的身体适应了这种模式,再也不想吃太多东西为止。



诸如此类。



在这个过程中,你的体重数据不一定会下降,有可能会波动,也未必一定能达到你想要的理想体重,但是,你整体的生活状态,一定是在慢慢变好,变得更健康的。



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

也就是说:重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,而是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模式,整体地、系统地,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。



并不是通过做什么(do),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(be);而是: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,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,无需你刻意去做。


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? 思考 好文分享 第4张



四、从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开始



理解了这一点,很多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。



为什么我们平时努力去培养习惯,总是很难成功?因为,跟我们的新习惯对抗的,是我们整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——这怎么能成功呢?



这就像一家公司:如果一家公司整体的价值观,就是赚钱为上、罔顾道德,那你再怎么去批判它、限制它,会有用吗?没用的。甚至,它自己换个CEO上台,能扭转这种局面吗?也不能。



只有当它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改变了,开始追求可持续的健康商业模式,它才有可能彻底改变。



所以,好的习惯,一定不是凭空生成、刻意坚持的。



而是先采取最小必要性步骤,整体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,等到适应了,再推动一步,改善,再适应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慢慢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。



而一旦你的生活模式发生改变了,新的习惯也就不需要坚持了 —— 它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

限制我们的,很多时候不是懒,不是拖延,不是缺乏行动力,而是我们整个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本身。



只有从生活模式入手,一步步去推动它,去获得反馈,进行微调,才能更好地驱动我们的行为和改变。



我们要追求的,永远不是自律,而是自驱。



写在最后



最后,简单讲讲“眼高手低法”三个环节里面的几个注意点。



1)框架:宏观视角



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,框架是什么?它跟目标和规划有什么区别?



不妨这样理解:框架的意思就是:把当下这个小的系统,放到一个更大的大环境、大系统里面来看,会怎么样?



如果说目标指的是“终点在哪里”,规划指的是“怎么走能到达终点”,那么框架就是:我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?



它会迫使你从更高层次、更宏观的整体视角,来看待你当下的方向和行为。



2)系统:最小必要性



在建立一个最简单系统的过程中,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“最小必要性”。



什么意思呢?它指的是,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,越少越好。需要你刻意去做的事情,越简单越好。这样,才能最大化地减少摩擦阻力,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。



如果你想培养一个习惯,那么,一定要从最简单、最小的步骤开始,并让自己的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、适应它,这样才能起到效果。



任何情况下,刻意坚持某些事情,都是非常消耗资源的,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简化,让它融入日常的行为模式里。



3)优化:KPT复盘法



在优化系统的时候,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KPT复盘法:



Keep:有哪些东西是有用的,可以保留?



Problem:有哪些地方不够好,哪里还存在问题?



Try:在下一个周期里,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?



这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,之前也提过,这里再次分享给你,希望对你有用。

发表评论:
昵称

邮件地址 (选填)

个人主页 (选填)

内容